北京外来常住人口三连降,京津冀区域分工格局渐趋良好
- 2019-12-23 09:18:46
- 来源:第一财经
近年来,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和协同发展不断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得到有序疏解。
近日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呈现“两连降”:2017年、2018年分别为2170.7万人、2154.2万人,比上一年分别下降0.1%和0.76%。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已出现连续三年负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较上一年分别下降1.84%、1.63%和3.74%。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年来,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不少产业和人口转移到河北和天津。这有利于把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补”上来,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蓝皮书显示,2018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达1127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8%,相比2015年增长127.7万人,增长1.15%;其中,河北、天津分别增长131.4万人、12.6万人,增长幅度为1.78%和0.81%,北京减少16.3万人,下降0.75%。
2018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达523人/平方公里,相比2015年增长1.39%;其中,河北涨幅最大,达到2.03%。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一文。文章称,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分析,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地区之间产业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2018年末,京津冀区域内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43.1万家,比2013年末(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90.5%。
从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数据看,2018年末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与2013年末相比,分别增长57.5%、37.2%和163.9%。河北成为区域内单位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三地法人单位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看,北京为1.2万家,天津为0.3万家,河北为0.1万家,分别占京津冀法人单位区域内跨省(市)产业活动单位总量的76.5%、15.9%和7.6%。
北京在区域内产业融合中核心带动作用明显,与2013年末相比,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增长225.9%,分别比天津和河北高108.9个和170.6个百分点。
上述文章显示,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各自功能定位,良好的区域分工格局初步形成。北京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河北和天津也在加快发展。
2018年末,河北第二产业法人单位31.6万家,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比重为27.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2个百分点,比京津冀地区平均水平高9.5个百分点,比2013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
河北的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淘宝村、淘宝镇名单,河北省淘宝村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五,淘宝镇的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今年10月,浙江、河北(雄安新区)、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等6个试点地区被授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牌匾,正式启动试验区创建工作。
丁长发分析,河北具有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等,传统产业基础十分雄厚。这些传统行业更需要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同时,雄安新区可以充分利用京津的高教与创新资源,打造北方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
今日要闻
人物访谈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