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从文化传统里寻找精神认同
从文化传统里寻找精神认同
- 2022-03-25 08:17:21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精神现象引人深思。3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名家圆桌“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我们时代的精神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重视世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世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顺提出了超越两极对立的多元价值立场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精神状况的特点是理性的困惑与情感的对立交织在一起。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思维,有利于充分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情感特征,促进彼此平等相待。
面对当下文化的走向与精神状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在这样的风险时代、不确定性时代,人们面临的安全忧虑是本体性的不安全,这导致了人们的生存焦虑。全球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改变,疫情造成的新短缺抑制了消费主义,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人们日益从自己植根的文化传统里寻找认同感。同时,人们越来越融入网络,在虚拟空间寻求某种确定性。低碳问题、环境问题变成全球性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授程美东回溯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体系的变动历程。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体系由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政治精神三个方面构成,并不断完善。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求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求善,政治精神是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平衡的一种美的状态,三者不可分离。
我们正在走向媒介与生活融合的大趋势。平台社会的兴起,将对网民心态与舆论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提出,生活中有媒介,生活在媒介中,媒介即生活,是媒介生态传播变化的三个阶段。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互联网主导的数字社会或者数字平台已经成为我们观察青年人思想状况的重要渠道和窗口,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播视角的网络舆论本身,而要学会从舆论背后去洞察青年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心态。”张志安说。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李世涛看来,我们时代仍然处于现代的转型之中,现代性重视求新、求变、求发展。这既激发了人的斗志,也带来了压抑、失落,这种现代性的矛盾结构是持久存在的,当前语境下,我们应将重建现代主体作为应对策略。
对精神意识的反思与批判
精神对于人类究竟有何意义?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畅认为,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实质内涵。人的高贵、平庸和卑劣三者的差别不在于肉体、知识、财富、能力等,而在于人的灵魂和人格。精神性是人之为人并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规定性,道德性是精神性的实质内涵。对于精神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只有当人运用理性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精神家园的丰富多彩才会获得真正的主体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表示,从哲学史角度看,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价值点在于能动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动性,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也产生某种“能动性”。它们聚合在一起,通过某些方式产生出了某个特殊的情境,进而改变了原来的世界。应对时代的思想挑战,需要我们有突破规则的思维,在突破规则思维之上发展我们的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表示,从时代意识来看,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倾向于夸大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这种夸大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真实,只有在历史的坐标中,人们才能发挥他们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时代意识本质上既是一种现代性意识,又是一种历史意识。从精神意识来看,一切时代的文明成就以及问题都凝结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和它的集体意识中,也就是时代精神中。从角色意识来看,精神说到底就是我们的精神,时代是我们的时代,对我们时代精神状况的把握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意识。从问题意识看,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本质上就是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我们研讨现时代的时代精神,事实上就是以精神为研究对象,本质上是对精神意识的一种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
◇记者 段丹洁
今日要闻
人物访谈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