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宪法诞生地传承法治精神
- 2021-03-30 08:53:35
- 来源:中工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原标题:杭州:宪法诞生地传承法治精神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庄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的草案,是毛泽东主席于1953年12月27日至1954年3月14日在杭州主持起草的。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五四宪法”体现的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执政追求。
宪法历史中的“西湖印记”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沿小路拾级而上,一栋依山而建的青灰色两层小楼出现在眼前——杭州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楼。当年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用77个日夜写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2016年开馆,是我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承载了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等职能。该馆分为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3大展区,全面展现有“西湖稿”雅称的“五四宪法”的诞生经过和深远影响。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毛泽东的话被镌刻在序厅的墙壁上。中国宪法历史上,有了“西湖印记”。
主题陈列分为6个单元,依次是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全面实施宪法,以时间为顺序,以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为脉络。
“筹建陈列馆时,中央和省、市档案馆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包括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制定宪法、起草宪法、修改宪法等重要指示,以及对宪法的有关论述等。”陈列馆负责人介绍,在征集过程中,不少杭州市民积极参与,比如市民韩一飞提供了部分珍贵照片。
如今,“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已成为杭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场所。截至目前,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20万人次。浙江全省共有6600余家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陈列馆,总人数超过37万人次。已有1600余批次、5.7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宪法宣誓。
法治精神薪火相传
“西湖稿”背后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在如今的杭州处处显现。
2006年,杭州作出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2019年,《杭州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出台,督促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职责,签订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112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管理,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纳入目录的事项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合法性审核100%覆盖。
针对行政诉讼案件“两高一低”问题,杭州市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办法、健全责任倒查机制等10余项制度,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
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跨境审理模式,审理涉“小猪佩奇”著作权跨国纠纷等案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推进信息技术与公证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两大在线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最多跑一次;杭州互联网仲裁院在全国率先制定网上仲裁程序规定,缩短仲裁时间,降低费用……
同时,杭州市着力推进“互联网+调解”,加强诉源治理。2019年,全市13个区、县(市)和钱塘新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部建成使用,“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杭州组织开展法治服务保障民营经济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融资纠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民间借贷协同治理,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今日要闻
人物访谈
政策解读